(一)温暖的汤圆
咚咚咚…一阵敲门声将我从昏沉的睡梦中乱醒,一看表,已经7点了。因连日劳累加上来鄂的不适应,总是失眠,迷迷糊糊之中,我开了门,原来是送早饭的。打开饭盒,是汤圆,忙忙碌碌,都不知道今天是元宵节了。
“为了我们武汉,你们辛苦了,过节也不能与家人团聚,这是专程给你们做的汤圆。”
看着圆圆胖胖的汤圆,我的眼睛湿润了,也许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也许是为疫情饱受折磨的患者。不知是自己的不争气,还是特殊环境的因素,来鄂后总是不自觉的流淌眼泪……
(二)“戴手套“握筷子,只为适应工作
医院的隔离区,我们里三层外三层、纸尿裤、手套、护目镜,防护服,我们把自己包裹成一只只肥胖的“笨企鹅”。我们组十个人,负责15个病房50名患者。静脉输液、更换液体、抽血、测量生命体征、血糖、进行呼吸机管理,以及患者生活护理等是我们日常工作。静脉输液、静脉穿刺这个我们平时驾轻就熟的操作,在笨拙的防护装备下,带着双层手套,护目镜被汗水哈的雾蒙蒙,难度大幅增加。为了提升这种笨拙环境下的熟练操作,我们特意向所住酒店的服务员要了几幅一次性的塑料手套,练习戴着手套握筷子吃饭或者握笔写些琐记,以便提高灵活度,更好地进行手套下的护理操作。
(三)与患者的故事
我分管的病区,大部分患者能配合治疗,但个别患者需要特别关注。
一位大学生刚进来的时候,闷声不响,愁眉苦脸,消极应对治疗,他总是问我:“姐姐,我还能活吗?我还没有毕业呢!”。我笑着告诉他,只要你每天开心,配合治疗,肯定很快就能恢复健康,不耽误学业的。经过多次与他沟通鼓励,他心情明显好起来了,看到我就像看到救世主,姐姐长姐姐短的,叫的我心里暖暖的,有时,他还抢着帮我干活,我让他躺下休息,他说没事。心情好的时候,他会给我们讲段子,逗我们开心。看到患者开心,我们再辛苦都值了。
还有一位大爷是重度患者,生活不能自理,每天嚷着看手机,自己又不方便握手机,我们就帮他拿着手机,让他和老伴儿视频聊天。她的老伴儿也是一名患者,在另一个病区治疗。他和手机视频里的老伴儿介绍我,“这是负责我的护士,对我可好了,给我喂饭,帮我翻身,还给我收拾大小便。”,说着还竖起大拇指给我一个赞。看着憨态可掬的老人像个孩子一样开心,我们也被他们的坚强感动着。
最让我不放心的是一位因对恢复健康不抱有希望的中年妇女。她曾有过几次冲动过激行为。她眼神呆滞,面无表情,见到我一言不发,拒绝治疗。我安慰她,鼓励她,每天第一时间告诉她当天又有多少人治愈出院了。慢慢地,她开始给我们讲她的家人,讲她的故事,我会认真地听,实在有工作需要打断时,我会和她约定,忙完再过来。现在,她开始期盼自己好起来,盼望能康复回家。
(四)感动与自豪
下班后的我喜欢站在窗前,看着夜色下的武汉,街灯霓虹,空荡无人,这座美丽的城市生病了,祖国正在千方百计为它治疗,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在国内外各界的帮助下,我们全体医护人员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人文关怀,让患者感受到温暖,感受到不被抛弃、不被歧视,把国家对武汉的关爱对患者的关爱传递给每一位患者,让患者自信心增强,自我康复能力增强。
我很庆幸能亲身经历这么一场规模浩大的抗疫战争,感受祖国强大的号召力,凝聚力,感受患者不甘患病,顽强同病毒斗争的生命力。
我为自己自豪,为全体医护人员骄傲。
家中的亲人们同事们为我们喝彩吧,等春暖花开,武汉繁花之日,就是我们凯旋之时!
(附属和平医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