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医学院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创建的医学院校之一,其前身是晋冀鲁豫军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总院护士学校,1946年创建于河北邢台,是在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关怀下,由延安中央医院院长何穆博士组织筹建。学校1948年迁至山西长治,更名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科专门学校”;1958年更名为“晋东南医学专科学校”;1986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长治医学院”;2013年成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项目”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2016年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高校;2018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21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建校以来,学校赓续红色基因、担当历史使命,秉承“面向基层、德育为先”的优良传统,坚持“重质量、重实践、重特色”的办学理念,形成了以“厚德精业、济世报国”为核心的校训精神,为社会培养输送了8万多名优秀医学人才。
发展至今,学校形成了医、工、文、理、管理、艺术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构建了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设有23个教学院系(部),开设本科专业24个。在校生15,348人,其中硕士研究生691人、本科生13,729人、成教学生928人。现有校本部和五龙校区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040.78亩,建筑面积37.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达到89,639.2万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0,685.36万元。
学校现有在编职工965人,专任教师662人,高级职称教师241名;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603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00名。拥有“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青”1名、“1331”科技领军人才13人、“三晋英才”28人、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3名;国家和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各1个,省级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1个;山西省“1331工程”重点创新团队1个、“1331”工程提质增效重点创新团队1个。
学校拥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山西省特色专业4个,山西省品牌专业2个,山西省优势专业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临床医学专业为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专业顺利通过教育部第二轮临床医学类专业认证。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认定)25门;获批厅市共建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山西省工程研究中心1个,山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1个,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计划创新平台1个,山西省卫健委“四个一批”科技兴医创新计划重点实验室2个,山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个。获批长治市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各类市级科研平台12个。拥有直属附属医院5所、非直属附属医院8所,实践教学基地132个。学校被教育部、卫生部批准成为全国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
临床医学为山西省“1331工程”优势特色学科;临床医学、药学、护理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医学技术5个学科为山西省重点建设学科;“消化道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团队为山西省“1331工程”重点创新团队;核酸结构的分子生物学与老年健康研究团队获“1331工程”提质增效建设项目骨干创新团队;衰老机制研究与转化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项目为“1331工程”提质增效建设项目协同创新中心;消化道肿瘤综合防治学科群”为山西省服务产业创新学科群。近五年来,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00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453余项。发表论文3,600余篇,被SCI收录近千篇;教师出版学术专著200余部。
面向未来,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按照“补短板、强特色、塑精神、重服务、应用型”的办学思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深化各项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全面推进内涵发展,全面融入区域社会,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医科院校的发展目标努力奋进,致力于办好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