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
今天是我们来武汉的第九天。也是护士李孝芬孩子四周岁的生日。
孝芬说不敢和儿子视频,因为愧疚。本来已经答应要给孩子买一个大大的生日礼物,但是她的诺言又一次失言了,说着孝芬哭了。孩子特别懂事,他知道我在武汉,虽然不知道我在干什么,但是他说,妈妈我会好好的吃饭,好好的喝水,等妈妈回家时我就长高了,可以保护妈妈了。
今天,我是下午班。
10个病危,40个病重,各种治疗等几乎人人都有。转战C8病区,人员减少,工作量却翻了不止一倍。包括穿脱防护服的顺序在内的一些工作流程,与C6 病区都有一定的差别。一时间大家还有点不太适应。同时也面临着防护物资紧缺的问题,没有靴套用垃圾袋代替。
工作异常的忙碌,34床的大爷血氧84%,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大爷因为呼吸困难,情绪特别的激动,时不时地摘掉面罩。
尽管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戴上,但是他会一次又一次地摘下,无创通气过程中会导致患者呼出气溶胶扩散,每次进出病房対于医护人员都是极大的风险。
看着大爷血氧的下降,我们也非常着急。我和红霞不断地和大爷沟通,鼓励大爷,最终用近乎“威胁”的口吻,大爷才同意戴好了面罩,看着他的血氧上升至93%,气喘好转,我们心里也踏实了许多。
晚七点,我看到向龙在病区走廊不停地踱来踱去,他没有告诉我为什么,但是我感觉很不正常,跑过去问他。
“头疼,护目镜的缘故。”
那一刻,我在想是什么样子的一种痛,能让一个大男人到了来回踱步的地步,看着他,我满满的心疼。
“能坚持吗?”
“能,既然来了,就不怕困难”。
他的回答简短朴实,但坚定有力。
英雄是什么?我想,这应该就是英雄的模样吧。
2月11日
早上醒来第一件事情就是跑去镜子前看看昨天鼻梁上压起的大包是否好转,还好,只留下条红印。
中午,受我院手术室护士石珂撰写的论文《完全无接触式手套穿戴方法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穿脱防护隔离衣中的应用》的启发影响,苗睿和我进行了微信沟通,如何在疫情防控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服务大众,这也是我们要努力学习的方面。
下午,病区内40床阿姨。因为昨日头晕症状未见好转,把情绪都发泄在了我们头上。
我和红霞耐心地进行安慰,但无济于事,阿姨从床上吼到床下,从病房吼到走廊,我们默默地忍着,尝试着寻求解决的办法。
突然我听到红霞在叫“婆婆”(当地人的一种称呼),我意识到问题有解决的办法了。在进入病区前,为了和武汉当地人有效地沟通,我们对当地方言进行了了解,已经学会了几句。
“婆婆,要听医森滴话,大家都在帮奏你”,我们的武汉话起作用了,那一刻老人突然安静下来。她不再喊叫,测血压、指导用药后,老人的情绪慢慢缓解下来。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爱和信念,温暖你,我,她!
(附属和平医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