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援鄂队员王婷之父、附属和平医院退休医生
王卫国做客“对话长医”
在长治医学院这所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医学殿堂里,在长医附属和平、和济医院里,有不少世代从医的家庭。他们的从医经历不同,却有着同样的倾情付出,为今人和后代完美诠释着“长医精神”的传承,展示着厚德精业济世报国的长医形象,弘扬着医者仁心优良传统和深厚底蕴。
长治市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员、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呼吸科医生王婷的家庭就是众多长医家庭的典型代表。近日,王婷之父、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放射科退休医生王卫国做客学校“对话长医”栏目,讲述了三代长医人穿越时光报效祖国的人间大爱。
2020年春节前夕,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悄然降临,全国掀起了抗击疫情的阻击战。一批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务工作者相继驰援湖北。2月2日,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呼吸科医生王婷成为了长治市第二批驰援湖北的医疗队员。父亲王卫国送别女儿的照片被媒体相继报道,因为17年前奶奶送父亲也上过相似的战场。三代人的接力,17年的跨越,王婷的故事感动着无数人。今天,我们就走进了王婷的父亲——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放射科退休医生王卫国,和他聊聊王婷的故事。
记者
最近和她(王婷)联系了没有?
王卫国
有,昨天晚上下夜班以后视频了一下,就是我(王婷)回来了。
记者
你们基本上通话或者是联系的周期是每天都联系吗
王卫国
不是,她比如说上这个班如果不合适的话,我们可能就一天一夜都没有联系;如果上这个班合适的话,她就跟我们视频一下,看看孩子,问问事儿。有时候甚至还干预我们辅导孩子这个情况 。
记者
合适指的是什么?
王卫国
那肯定是夜班三班倒嘛,刚好她倒了下夜班,比如说晚上11点下夜班,等下班了不可能跟我们再联系了,觉得太晚了。第二天早起就起不来,她就睡到中午了,有时候睡到下午,她们这个(工作)比较累。
同样是医生的父亲,他理解女儿的工作性质,更理解在特殊工作环境中女儿的辛苦,可是在父亲眼里,对于王婷参加医疗队的事情,他觉得一切都是顺理成章。
记者
疫情发生之后,您是医生 ,王婷也是医生。你们两个人之间有过对疫情的讨论和交流吗?
王卫国
有过这么一半次。
记者
是谈论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王卫国
谈论就是说当时咱们没有这种原则,只是说武汉已经很严重了,搞不好可能要有扩散。
记者
跟你交流疫情的时候有没有提过说,爸爸有一天我也要去一线,说过这方面的话吗?
王卫国
快走的那会儿了,可能她已经听到有点信息了,她说我们医院第一批已经报名了,我没赶上,我说赶紧报。我说你这个时候你还能不去?她说我争取第二批就报上。
就这样,王婷成为了长治市第二批驰援湖北的医疗队员,而这个消息王卫国是在女儿走的前一天晚上知道的。
王卫国
一直到临走的那天晚上,比如说明天早上走,今天晚上11点,她今天晚上她值得是24小时的班,发热门诊,她叽里呱啦跑回来了。我说你怎么不上班跑回来了。我(王婷)明天早上走,赶紧收拾东西。我就晚上赶紧给她收拾东西。第二天早起就走了。
记者
当时你的心情是什么样子?
王卫国
也许咱们都是搞医的,我并没有太沉重,我不像人家有的他们家里也有人问我怕不怕,我说这个东西你说怕不怕,也怕也不怕。你懂得它,你防护好了,你就不怕;你不懂得,你防护不好,你肯定怕。
记者
你这种淡定或者是坚定其实也无形当中在给王婷一种信心或者是力量。是吗?
王卫国
这也是无意当中的。
父亲的这个无意之举,或许就是给王婷最好的鼓励。2003年王卫国报名参加抗击非典的时候也是这么坚定。
王卫国
我记得那个时候突然,早上上午10点马上就通知紧急开会。当时我还心里边还觉得很不对,我说这么忙,你开什么会,病人那么一大堆的。结果来了以后,当时就领导就说了,我们昨天晚上接到当时叫卫生厅明传电令:命令我院立刻组织一支49人的医疗救护队奔赴太原,然后就念医疗队49人里边需要的职称、科室、专业。把这个念完以后马上就说,回去科室动员,马上报名。中午12点以前一定要拿到名单。我们要上报省卫生厅,这样情况下,当时我记得最清楚了,因为我当时在科里负责点小事。我说我第一个报名吧,我作为一个主管技师来说,当时我说我去,我再带一个。
报名时异常坚定的王卫国既没有告诉正在上大学的王婷,也没有告诉他年过7旬的老母亲。
王卫国
当时王婷在大同上学她不知道。
记者
你没有跟她说你要去?
王卫国
没有,没有。不要说她不知道,我母亲都不知道,我母亲当时还在世,她不知道。
记者
她第二天不是去送你了吗?
王卫国
当时送的时候咱不是挺红火的嘛,敲锣打鼓的。当时咱们小儿科的科主任,她听说我要去了,就赶紧去找我妈说,你儿子要去抗SARS你知道不知道?我不知道啊。她(主任)说:我推上你去。她(我妈)就说:你怎么也不告诉我一声啊?我记得大概是这个意思,我说这有什么告的,几天就回来了,没事。她(我妈)说:你去吧,不要给我丢人。
直到王卫国从抗击非典的一线回来女儿王婷才知道了爸爸的事情。
王卫国
一直到完了以后她才知道。
记者
她知道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王卫国
啊,你去了?我说:嗯。就是这,她也没有太多的反应。
记者
其实那种惊讶当中,我觉得透露着对父亲的佩服,后来你们再交流过这个事情吗?
王卫国
没有,我就认为很普通。
父亲觉得很普通,但是在王婷的心里却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同时刻下烙印的还有爷爷和叔叔的英雄故事。王婷的爷爷是1937年参加八路军。在革命队伍中成长起来的一名军医,叔叔曾经参加过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救援。在错过了第一批驰援湖北的报名后,她向主任的微信请愿中这样写道:如果第二批去武汉支援,请优先考虑我。江山是我爷爷打下来的,唐山大地震我叔叔去救援,非典是我爸爸去支援的。现在轮到我了。
17年前娘送儿,17年后父送女。他们传承的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责任。
记者
您当时出发前给了王婷一个拥抱,你在拥抱王婷的时候,我看王婷哭了。
王卫国
当时拥抱也是很突然的,我也没感觉。好像父女俩就好像有心照不宣这种感觉。我觉得当时我的心情就是说,这个是不怕的,但是姑娘好像是第一次这种出远行,而且肩负着这种重任,她有点没底了,她有点心虚,有点害怕。
记者
你发现她哭了?
王卫国
我发现她哭了,我说你哭什么,你是上战场你哭什么,不能哭,坚强起来。她说:哦, 没事。一擦眼泪就走了。
记者
平常跟王婷在生活当中也经常会父女俩会拥抱一下吗?
王卫国
不会,我们没有这种习惯,成年以后这是第一次拥抱。
记者
您觉得给闺女的拥抱其实给她一种责任或者是一种希望是吗?
王卫国
应该是吧。
带着父亲的期望,王婷到达武汉后主动请缨第一批进入到了一线开展工作。
王卫国
我就说你去了以后,你们医疗队第一批进的时候大家都有点恐慌的心情。我说你第一个进 ,就给大家探探路,结果她真的听了我的话。她第一个进的,我是怎么知道的:我是从山西电视台的直播上面看到的。
记者
看了是不是觉得很欣慰?
王卫国
我说对,这才像我的女儿。
可这些举动在父亲王卫国看来觉得都是应该的。
记者
今天听到这个是不是也觉得为自己的女儿很骄傲?
王卫国
不能说骄傲吧,我觉得还是应该的。她这种事情没有什么值得太骄傲的,你就是应该的。作为我们和平医院每一个大夫,只要需要用的时候,需要用得着的时候,肯定都是责无旁贷的上。你不要说你去干了这事你就很自豪了,不值得自豪,就是你的分内工作。国家有难了,国家有事了,你就必须得上,这是肯定的。所以说我还是信奉我当时说的一句话:咱们一定要在这种时代要精忠报国。
记者
我一直发现你最常用的一个词就是:应该的。
王卫国
咱们就是应该的,你说怎么说呢,国家培养了你,给你俸禄,给你各方面的学习的条件。你不为国家服务,你为谁服务去?比如说她加班了,今天加班了超时了,我说应该的你就应该。咱们干这个工作就不可能没有加班时间啊,对不对,病人变化瞬间万变的。你不加班能行吗?但你加了班你不是应该的吗?
记者
其实你这样一种教育方式,是不是觉得疫情来临的时候,王婷在递交请战书的时候,或者说她走上一线的时候,她自己在潜移默化当中,她也觉得这就是她的责任。
王卫国
她就应该的,因为你学的这个专业,你是共产党员,你有这份义务和责任,你得去。就是说从这个事件上,我也觉得对我们国家的80、90、00后,我觉得他们这种担当有了。
疫情期间,长治医学院两所附属医院共派出51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他们用责任和担当践行着长医精神,诠释着医者初心。王婷奋战在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的第一线,丈夫也要上班,王卫国和老伴儿就在家照看她们8岁的儿子。一家人用医者仁心的传承为抗击疫情做着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