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大讨论•中层干部对标一流述职】

凝聚学科实力    多途径强师资队伍建设

 

医学检验系主任  纪爱芳

一、2018年度工作开展情况

(一)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

党总支按照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抓好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各类会议精神,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党建工作,坚持每月党建工作汇报制度,按照学科和党建双带头人的要求对教工党支部书记做了调整。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党日活动,进行学生党课宣讲7次,坚持每周的党员学习制度,按期进行了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2018年度检验系党总支全体党员没有任何违纪行为发生。

(二)行政业务工作方面

1.教学工作:“技能强化训练”是检验系的办学特色,2018年对所有指导教师进行了考核考评,实现了教学、考核标准化、规范化;与江苏大学签署校际“慕课”教学合作战略,开设《临床基础检验技术》慕课课程;开展了检验系青年教师赛讲,进一步提高了检验系教师队伍素质;率先实行班级多导师制,选拔了22名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优秀教师作为导师,每位导师负责联系8-10名学生,不定时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指导人生规划、训练科研思维;我系教师参加教学基本功大赛获国家级二、三等奖各1项、省级一等奖2项及校级一、二等奖各1项;2名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检验技能大赛上分别获得三等奖和优秀奖。

2.科研工作:我作为主要成员参与省“1331”重点创新团队项目和省教育厅服务产业多学科群“消化道肿瘤的综合防治”项目;全系教师发表科研论文8篇,其中SCI收录1篇;参与省级课题4项;撰写专著1部,参编国家级教材8部。

3.学科建设:成为全国高等院校医学检验专业校际理事会常务理事单位,我当选理事;成为全国医学检验专业联盟单位;组织检验系教师外出参加学术交流和培训5次;完成了实验室搬迁,增加了教学实验室面积;新增实践基地3所。

二、对标对表全国“双一流”高等医学院校的差距及成因

目前检验系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生培养为主导,兼有医学检验专业型硕士培养。全国检验技术专业办学较好的院校有上海交大、武汉大学、厦门大学、江苏大学等。

(一)对标“双一流”,差距如下:

1.师资队伍人才建设方面。具博士学位教师严重不足(在岗在职共2名);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数量不足;在优秀教师人才引进和培养的软硬环境方面都有差距;“双一流”高校重视人才,启用具有突出教学、科研成绩的优秀人才担任部门负责人,以利于能够最大程度的调度和使用资源,以最高效的速度转化教学、科研生产力。

2.学科专业建设方面。 学科、学术交流数量不多、质量不高;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仅为省级特色专业,我们的目标是建设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学科建设经费不足研究团队不完善。虽然我们也有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等,但和邻近的新乡医学院相比,他们每年可申请到10余项,SCI收录论文数十篇,相比之下差距还是非常大。

3.教学、社会资源方面。深层次校企合作不足,优秀企业等社会资源争相聚集于“双一流”院校,我们的助力更加单薄。

三、分析原因主要有:

1.改革意识不强、解放思想不够。思想上对政治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平时虽然经常参加政治学习,但思想上未引起高度的重视,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时缺乏思考。以前总认为自己是一名业务干部,把业务工作干好干扎实就可,现在我已经意识到只有系统认真地学习政治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指导业务工作,两者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促进的。

2.创新意识不强、责任担当不够。用学到的政治理论改造自己世界观和人生观方面做的不够,表现为开拓创新精神不太强,有时对工作标准要求的不高不能积极地用创新的思维去思考、解决问题。

3.视野不广、故步自封。有时思想上有得过且过的消极念头,主动引进外来资源的力度不大,对外宣传的渠道单一。

4.深入实际不够、服务意识不强。群众路线的领会不够,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不强。没有坚实任何时候都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自己得失的衡量标准。

5.对标一流、目标不高。有畏难情绪,思考问题不够深入,与上级领导、部门交流较少,学习先进经验不足。

6.作风不硬、效能不强。存在好人主义、形式主义思想。处理问题时的原则性有时不强,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碍于情面,能不提的就不提,具体制度的落实不够严谨。

三、对标对表“双一流”高等医学院校的措施

针对上述诸多差距,可采取的具体举措如下:

1.解放思想、强化创新意识。从师德师风入手,抓好思想道德建设,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注重业务能力提升,不断更新知识、把握教育的真谛,了解学生发展的规律,热爱关心学生,对他们因材施教,采用翻转课堂、慕课等新的教学模式。

2.多渠道、多途径增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优秀硕、博士人才;培养现有教师提升学历;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内“双一流”院校甚至国外知名大学访学研修;积极参与校际学科交流,争取加入各种专业学科团体,与知名大学建立稳定、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积极争取承办各类学术会议的机会宣传、扩大学校院系的知名度,对教师的管理既有激励又有淘汰机制,2018年检验系争取到的“维康奖教金”极大地鼓励了教师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加强系部思想文化建设,增强学科团队精神。

3.凝聚学科实力、提升学科影响力。进一步凸显学科特色,制定具体的年度和阶段性发展目标,积极开展新技术,增强学科活力。加强国内外科研协作,拓宽研究视野,引进科研岗位人才;建立从临床问题——疾病资源——基础研究——样本验证——临床转化的科技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医学检验丰富的临床样本资源,深入开展基础与临床对接工作,从项目申报、论文发表、研究生培养等方面支撑学科发展。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2019年,是充满希望的一年。面对新的历史使命,面对与双一流院校的差距,我们要把学校未来的发展、把学科建设的发展作为不可推卸的责任。“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重要的是落到实处,见到实效,今后我将解放思想对标一流,攻坚克难勇于担当,为把我校建设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高等医学院校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