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党委副书记、校长王金胜教授接受CCMTV临床频道专访
近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教育部教育质量评估中心指导,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主办的医学教育论坛(2023)于广州顺利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为“ 新医科新战略:创新驱动,质量引领 ”,汇聚全国医学院校教育教学思想和优秀实践成果,共同探讨新医科及医学教育创新发展路径,引领和推动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CCMTV临床频道作为本次论坛的协办单位,特别邀请了我校党委副书记、校长王金胜教授分享了我校在践行“十大育人体系”过程中的宝贵经验。
专访如下:
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十大育人体系”是什么?它包括哪些方面和内容?
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要求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
“十大育人体系”包括:一是统筹推进课程育人;二是着力加强科研育人;三是扎实推动实践育人;四是深入推进文化育人;五是创新推动网络育人;六是大力促进心理育人;七是切实强化管理育人;八是不断深化服务育人;九是全面推进资助育人;十是积极优化组织育人。
具体来讲,一是筹推进课程育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育选树一批“学科育人示范课程”,建立一批“课程思政研究中心”。
二是着力加强科研育人。发挥科研育人功能,优化科研环节和程序,完善科研评价标准,改进学术评价方法,促进成果转化应用,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培养师生至诚报国的理想追求、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三是扎实推动实践育人。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整合各类实践资源,强化项目管理,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平台,完善支持机制,教育引导师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
四是深入推进文化育人。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校风学风,繁荣校园文化,培育大学精神,建设优美环境,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引领社会风尚。
五是创新推动网络育人。大力推进网络教育,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拓展网络平台,丰富网络内容,建强网络队伍,净化网络空间,优化成果评价,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引导师生强化网络意识,树立网络思维,提升网络文明素养,创作网络文化产品,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守护好网络精神家园。
六是大力促进心理育人。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入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着力培育师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师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
七是切实强化管理育人。把规范管理的严格要求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结合起来,加强教育立法,遵守大学章程,完善校规校纪,健全自律公约,加强法治教育,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促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化科学管理对道德涵育的保障功能,大力营造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八是不断深化服务育人。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围绕师生、关照师生、服务师生,把握师生成长发展需要,提供靶向服务,增强供给能力,积极帮助解决师生工作学习中的合理诉求,在关心人、帮助人、服务人中教育人、引导人。
九是全面推进资助育人。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实现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的有机融合,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
十是积极优化组织育人。把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结合起来,强化高校各类组织的育人职责,增强工作活力、促进工作创新、扩大工作覆盖、提高辐射能力,发挥高校党委领导核心作用、院(系)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和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的联系服务、团结凝聚师生的桥梁纽带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各项工作和活动,促进师生全面发展。
在“十大育人体系”中,您认为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些能力对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有何影响?
党的二十大要求我们坚持开放创新的发展思路,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尝试新的想法和方法。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尝试、不断摸索,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才能推动改革和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长治医学院在办学实践中,主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立足于“应用型定位”,坚持社会需求导向,突出“社会服务”功能,坚持“早实践、多实践、反复实践”的教学模式,依托周边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积极促进最新理论成果在人才培养中的转化,引导学生积极踊跃参加专业技能训练、社会调查、社会公益、志愿服务、科技发明等实践活动;通过强化学科优势,创新培养模式,完善培养方案,深化校地合作,推进科教融汇,开展产教融合,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当今世界人口规模、环境压力、老龄化,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等因素对卫生健康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表现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将有助于他们成为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复合型医学专门人才,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服务人民健康,服务区域发展,服务国家战略。
贵校在践行“十大育人体系”的过程中有哪些宝贵的经验可以与我们分享?或者您认为需要在哪些方面完善不足?
为践行“十大育人体系”,我校强调优化资源、改进方法、创新载体,营造育人新生态,着力培育“叫好叫座”的育人工作品牌。有以下几点经验与大家简单分享:
建设一站式学生服务线上线下平台,及时解决学生诉求;实行“书院+院系”双院制管理模式,打通不同专业、不同系部之间壁垒,融通学生互助、交流、学习;设立心理教师联系系部制度,关注心理健康,及时纾解师生心理困惑;实行俱乐部式体育教育,“国旗护卫”的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勤工助学的劳动教育,让学生在乐趣中提升身体素质,在守望国旗里提升家国情怀,在参与劳动中寻求价值快乐;打造文化育人品牌,自编自导自演教学情景剧等,身入其中,情入心中,引领师生树立厚德精业济世报国的情怀。
我们还通过“课程思政”改革、“党建+”工程、党委常委联系点制度管到系部、处级干部联系班级“六个一”管到班级、辅导员进公寓制度管到宿舍等,实现各方职能互补、优势叠加,打造育人共同体。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在充分挖掘学校红色基因、凸显品牌特色、提升服务质量、凝练特色亮点上下功夫,打造“十大育人体系”精品项目,把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做大做强,变得更有抓手,落到实处。
王金胜教授
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治医学院校长
山西省卫健委食管癌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重点实验室主任
山西省服务产业创新学科群建设计划项目(消化道肿瘤综合防治服务产业创新学科群)负责人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外泌体技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山西省青年科技人才协会常务理事兼生物与医药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山西省医学会病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山西省生物工程学会精准医疗与伴随诊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山西省医师协会病理医师分会副会长
山西省抗癌协会副会长
山西省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第四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学研究分会理事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病理装备分会委员(第三届)
山西省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长治市医学会病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长治市医师协会病理医师分会会长
长治市大健康公共服务标准化委员会主任委员
长治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
主要从事上消化道肿瘤病理学研究
主持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
参与国家级项目3项,省级项目5项;获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山西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三等奖3项;荣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
(来源CCMTV院校及毕业后医学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