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做新时代“大先生”—在长治医学院庆祝

第39个教师节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党委书记 李华荣

(2023 年 9 月 10 日)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科学会堂隆重集会,庆祝第39个教师节,表彰为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后勤服务等教育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首先,我代表校党委,向学校各条战线上辛勤工作的教职员工致以节日问候!向为学校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的离退休老同志们致以崇高敬意!向你们道一声:教师节快乐!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39年前,中央决定设立教师节,正是改革开放大潮涌动、科学的春天姹紫嫣红之时。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强教必先强师。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按照“补短板、强特色、塑精神、重服务、应用型”的总体思路,坚持“满足数量、保证质量、优化结构、提升素质”的基本原则,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扎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创新人才引育模式,改善人才成长环境,教师队伍的学历、职称、学科、学缘结构得到优化,教师管理制度更加科学规范,教师地位待遇不断提高,教师职业荣誉感幸福感明显增强,逐步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这一质变和飞跃赋予人民教师新的使命。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清华大学时提出了“教师要成为大先生”的时代要求,这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遵循。去年5月,在学校第八届教学工作会上,我作了题为《接好“大课题”建好“大课程”当好“大先生”拥抱“大时代”》的报告,提出长医的“大先生”应当是热爱读书的思想家、心怀“国之大者”的政治家、立德树人的教育家。今天,我想围绕“大先生”,特别是“大”字,就如何更好地坚守教育初心,担当育人使命,在学校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新作为,在强国建设中作出新贡献,再提三点希望,与大家共勉。

“大”,《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用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形,表示大的含义。我的理解是:大象人形,指的就是一个人,顶天立地,张开双臂,拥抱祖国、拥抱世界、拥抱天地、拥抱实践。作为教师,天然的使命是育人。为了培养顶天立地的时代新人,我们要不断推进自我修炼、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具备大视野、积累大学问、拥有大智慧。

第一,要有为师的“大视野”,发挥“大先生”的引领作用。新的时代,科技突飞猛进,知识迭代升级,社会纷繁复杂,矛盾层出不穷,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必须拥有更高维度的大视野,方能担此重任。一要心怀“国之大者”,具备历史视野。77年来,学校扎根太行大地,立志于办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一批又一批沾泥带土、贴心贴肺、仁心仁术、经世致用的医学人才,这是我们的过去和现在,更是我们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关键在教师。希望同志们心怀“国之大者”,增强历史主动,把“理想信念”“家国情怀”放在人才培养目标的首位,从专业认知、生涯规划等角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励学生自觉肩负起“强国一代”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践行济世报国的初心使命。二要放眼世界,具备国际视野。一场疫情,环球同此凉热。疾病预防、健康研究、医学教育的价值、场域、要素也随之发生蜕变和调整,教育正在进入“重新定义”的时代。作为教师,要正确把握世界发展的趋势潮流,科学分析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观大局、抓本质、明方向,用历史的眼光和宏阔的视野,引领学生全面理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辩证看待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要全面介绍中国为世界和平与人类发展贡献的智慧和方案,要生动讲解中国与世界合作共赢的精彩故事。从长医、长治走向全球,引导学生在人类共同命运的大前提下,思考人生、思考医学、规划未来,培养大开大合、纵横捭阖、经天纬地的综合素养。

第二,要有从教的“大学问”,履行“大先生”的育人功能。“大学”既有“成人之学”“最高学府”的物理含义,又有“博学之态”“高深学问”的精神含义,更有“向善向美”“止于至善”的人生要义。高校教师传承大学之道就必须有大学问。大学问,不只在书本的字里行间,也不只在50分钟的课堂。真正的“大学问”,指的是教师要爱读书,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以渊博的学识让学生心悦诚服。要把读书的过程作为备课的过程,将书本作为思想课堂、精神课堂的原材料。通过读书,把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把书中的语言和思想转化为课堂语言和教学思想,实现书为我所用,让“读进去的书”凝练为教学资源、转化为工作能力。真正的“大学问”,指的是教师要爱钻研,不断探索真理世界,以科学家精神让学生紧紧跟随。科学成就的背后是科学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包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弘扬科学家精神,既要融入思政课程,又要融入课程思政,将科学家精神与学科创新故事相结合,立体化呈现科研成果背后的技术革新与精神支撑,讲深、讲透、讲活科学家精神。特别是,要注重在科研活动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带领学生发现真问题、解决真问题,引导学生用科学家精神激励发现之路、充实求学之路。真正的“大学问”,指的是教师要有境界,不断加强道德修养,以趋于向善向美的人性自觉、人生境界感染学生。大学之道,止于至善。高校教师不仅要在学业上指导学生,更要在做事、为人上指导学生,做学生的典范。9月5日,学校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人体解剖实验室志愿者团队创建人李建伟老师的故事。多年来,这个位于南区地下室、小小的实验室,帮助许许多多的学生成长成才、实现梦想。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长医的苔花虽小,但自有一片芳华。我们深知,学生的芳华背后,是一大批像李建伟这样的老师兢兢业业、默默无闻的付出、奉献和牺牲。希望我们都能接续这种精神,成就更多的医学人才。

第三,要有传道的“大智慧”,锤炼“大先生”的解惑方式。教学的过程,就是育人的过程,就是一个动态的培根铸魂、答疑解惑、解决问题的过程。智慧的教师是化解教育难题的关键。教师的智慧体现在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这种能力,可以从三方面着手。一要多观察。知识与学历不会天然触发智慧的生成。现实中常有朴素的智慧者,虽然知识不多,学历不高,却通达透彻。因为他们阅历丰富,观察得多。面对多因多果、系统复杂的教育问题,需要练就一双多观察、爱观察、会观察的“慧眼”,倾听学生诉求,了解学生想法,在思想的“把脉问诊”和心灵的“碰撞交融”中化解问题。二要多思考。要基于对学生内心世界的认识、成长状况的感知、成长需求的了解,结合对社会历史和现状的认知,对未来发展的研判,像叶企孙发现李政道、钱学森那样,在平凡中预见神奇,并设法创造条件有效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三要多尊重。给学生更多的尊重、自主和选择,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运用、发展、发挥自身的智慧。缺少对学生作为主体的尊重,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必将使教育效果千人一面,诱发教育沙化、重复雷同。智慧的教师厚德精业、孜孜不倦,他们会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引导学生把握根本、掌握主动,看清人类文明前进的方向,找准自身的坐标定位。只有尊重学生、走近学生,在师生的相互砥砺、相互成就中,形成更加可持续的良好教育生态,才能让个体与社会收获教育带来的更大变革。

同志们!

强国建设,系于教育;三尺讲台,关乎未来。刚刚过去的三年疫情,愈发凸显医学和医学教育在国家安全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做新时代的“大先生”,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不是“走捷径”而是“基本功”。

同志们!

长医正在变得越来越好,广大教师功不可没。长医对未来还有更高的梦想,大家需要同心同德、携手奋斗。希望全体教师始终坚守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自觉对照“四有”好老师标准,争做有“大视野、大学问、大智慧”的“大先生”,成为学生求学、做事、为人的模范,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教育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最后,再次祝全校教师、教育工作者教师节快乐!祝大家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家庭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