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9月3日,我校组织全校师生集中收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历史的回响在青年心中激荡起炽热的爱国浪潮。当这份情怀与实践相遇,便有了大学生记者团贺星宇同学笔下的动人篇章。
踏入实践地——平顺县中五井村之前,我从未想过,一段被封存于岁月深处的往事,会以那样一种不容回避的姿态,径直撞入我二十岁的世界。
那是在一次健康科普宣讲之后,不知是谁起了头,大家跟着手机里的旋律一起唱起了《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歌声从起初的零星几人,渐渐汇聚成整个大院的合唱。人群中,我看见一位坐轮椅的老奶奶跟着节奏轻轻晃动肩膀,浑浊的眼睛里亮着光。歌声落时,她忽然转过身,朝我们的方向微微抬了抬下巴,嘴角牵起一抹淡淡的笑。我走过去,蹲在她轮椅旁,尽量让自己的声音放得柔和:“奶奶,您喜欢听这首歌呀?” 她眯起眼睛,仔细打量了我一会儿,才慢慢开口,声音带着老年人特有的沙哑,却很清晰:“喜欢,你们唱得好,有劲儿。” 说着,她的手指在膝盖上轻轻叩击,哼起了另一段旋律——不是方才的激昂,而是舒缓、悠远,如山涧溪流潺潺而过……
阳光透过槐树叶的缝隙,在她的发梢间跳跃,落下细碎的光斑。我们安静下来,听她哼完那段陌生却动人的调子。她停歇片刻,目光投向大院门口那条通向山外的路,缓缓开口……
“那时候啊,地里的庄稼收不上来,一家人顿顿喝稀粥,刮大风的夜里,屋顶的草都能被掀走。” 她说起饥荒年月的艰难,语气很轻,仿佛在讲别人的故事;说起丈夫当年背着行囊离开家的那个黄昏,她的声音顿了顿,“他走的时候说,等打完仗,就回来给我盖砖瓦房,我们要种满地庄稼,过好多丰收年……”
我攥着衣角的手不自觉收紧,心里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
“可是我爱人二十六岁就牺牲在战场上了。” 时间在那一瞬仿佛凝结,我怔在原地,说不出一个字。她语调平稳得像在聊天气,我的眼泪却猝不及防地涌出。
二十六岁……我今年二十岁,刚刚读完大学二年级,正觉得人生漫长、未来可期。而那位素未谋面的青年,却在二十六岁的年华永远长眠在了祖国的土地上。我想象着他可曾也有过迷茫与梦想,可曾也渴望平凡的生活、温暖的相守。而他选择了奔赴战场,将最宝贵的青春祭献给山河。
奶奶的语气很平静,没有哀戚,没有怨愤,仿佛在诉说一件很久很远、却又从未真正远去的事。但我看见她的手指微微颤抖,看见她努力挺直的脊背,看见岁月在她脸上刻下的每一道皱纹里,都藏着不曾淡去的思念。我转过头,泪水模糊视线,同伴们也早已泪流满面。
也许是被她的故事深深打动,也许是想陪她再走一段,那天,我们一行人推着轮椅送奶奶回家。
一进门,她就翻出珍藏的大白兔奶糖,不由分说地塞满我们的口袋,又摆出自己晒的黄豆和花生,执意要我们尝。她有很多话想说,像蓄了一辈子的雨水,终于找到了倾泻的出口。
“那时候我天天在村口等,等了一年又一年,后来收到部队寄来的信,才知道他再也回不来了。” 她的声音低了下去,像一阵风吹过成熟的谷穗,“我守着他的照片过了一辈子,就想等着他回来,看看现在的好日子。”
奶奶的手指轻轻摩挲着轮椅扶手,那上面有一道浅浅的划痕。她抬起手,我才发现她的指关节有些变形,手背布满了老年斑,却依旧干净整洁。我别过头,擦了擦眼泪,却发现身边的队友也正用袖子偷偷抹眼泪。
在这片宁静的乡村,在这棵老槐树下,我们这些习惯了城市喧嚣的年轻人,第一次如此真切地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不是课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一个老人用一生的思念守护的记忆,是一个青年用生命换来的和平。
奶奶似乎察觉到了我们的情绪,轻轻拍了拍我的手,那双手虽然瘦弱,却温厚有力。“都过去啦,现在日子好得很。” 她笑了起来,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像盛开的菊花,“你们看,村里盖了新楼房,路也修宽了,我现在每天都能坐着轮椅去村口的超市买水果……日子,是真好了。”
说着,她又指着柜子上的一张旧照让我看,照片有些泛黄,上面是个穿着军装的青年,笑容灿烂。“这是他年轻时的样子,是不是很精神?” 她把照片递给我,语气里带着骄傲。我捧着照片,指尖触到冰凉的塑封,心里却暖得发烫。照片里的青年眼神明亮,嘴角上扬,仿佛下一秒就会开口说话。我忽然明白,奶奶守的不是一张照片,而是一份信仰,一份对爱人的承诺,一份对和平的珍视。
离开中五井村已经有些时日了,但我时常想起那位奶奶,想起她二十六岁的爱人。我原以为自己是来 “帮助” 村民的,却没想到,反被他们深深滋养。我们总说要铭记历史,可直到遇见奶奶,我才真正明白,铭记不是口号,而是要记得那些为和平牺牲的人,珍惜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他们那代人用青春、热血乃至生命,换来了今天的炊烟袅袅、稻谷飘香。而我们这代人,又该怎样铭记、怎样传承、怎样不负?
奶奶说,她的爱人没能看到今天的好光景,可她会替他看下去,看道路越修越宽,看孩子越长越高。而我们,更应带着他们的期望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以青春之名守护这片土地上的安宁与丰饶。
这个夏天,在晋东南的中五井村,槐树荫里,我读懂了二十六岁的含义——它不仅是青春的年纪,更是担当的象征。那段往事如一颗种子落进心田,让我醒悟:新时代的青年,既要讲好中国故事,更要传承不朽的精神。
每一次回首,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那片质朴的土地上,我们真诚相遇、真情相通。我仿佛看见了两代中国人之间那条无形却坚韧的精神纽带,也看见了彼时的二十六是如何换来此刻的槐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