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至7日,长治医学院康复医学系“医路同行,乡伴南董”实践队赴上党区南董村,开展了为期7天的实践活动。实践队通过急救培训、健康筛查、基层帮扶、入户义诊以及调研分析等系列行动,助力乡村医疗卫生建设,提升基层群众健康素养,用专业服务为乡村健康事业注入青春动能。
实践队首站走进南董学校,为初三学生开设“生命急救课堂”。队员结合真实案例,深入剖析暑期高发风险,条理清晰地讲解中暑分级识别、运动损伤RICE原则以及交通避险要点,并通过互动问答帮学生厘清急救误区。课堂重点示范心肺复苏(CPR)操作流程:从判断意识、呼救站位,到胸外按压的深度与频率,再到人工呼吸的规范动作,每一步都搭配动画演示与实物模拟。队员随机抽取学生上台示范并反复纠正动作,确保学生掌握核心要领。
为关注幼儿健康状况,实践队在村幼儿园为120名儿童开展脊柱健康筛查工作。筛查过程中,队员通过手机APP对儿童脊柱侧弯情况进行检测。针对筛查出的疑似脊柱侧弯儿童,实践队为其建立专属健康档案,同时向幼儿园老师详细反馈检测结果,并提出具体干预建议,包括带领儿童进行肩颈放松训练、检查教室内桌椅高度是否适配等,以专业关怀守护儿童成长。
在村卫生所,实践队负责档案整理与药品归纳工作。队员对涵盖慢性病记录、预防接种信息、健康体检数据的村民健康档案,按家庭单元分类归集,以年份排序成册,制作规范索引标签,使零散信息转化为可快速检索的管理依据。药品整理中,队员按属性分类存放,内服与外用分区、中药与化学药分置,依生产日期和有效期排序,临期药品单独标识;同时,重新规范药架模糊标签,调整陈列逻辑,将常用药置于易取处。村卫生所胡医生感慨:“这些年轻人帮我们解决了大难题,配药效率至少提高一倍。
7月5日,为响应“健康中国”与“乡村振兴”战略,实践队在胡医生带领下深入村民家中开展入户义诊。胡医生现场指导规范血压测量:“需测两到三次取平均值,抵消波动误差。”队员认真实操,为健康评估筑牢数据基础,践行青年医学生的责任担当。
实践队结合专业开展乡村健康调研,通过问卷与访谈收集110份有效样本,梳理出当地康复需求痛点:66.67%的慢性病村民表示疾病影响日常生活;67%的村民希望获得慢性疼痛缓解方法;63%的村民认为附近缺乏康复机构和医生是最大困难,康复费用过高也是主要担忧。这些数据不仅精准指向了乡村健康服务的薄弱环节,更为后续开展靶向性帮扶提供了科学依据,让青春力量的投入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
这场为期7天的实践活动,正是实践队将专业所学转化为服务能力的生动实践——他们以专业能力填补乡村健康服务缺口,既为村民送去实在帮助,也让队员深化了对乡村医疗现状的认知。正如队员日志所写:“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乡村健康事业的发展,需要更多人接力前行。”